联系方式
你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公示栏

福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12/5 14:35:36      点击:



福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1-2022学年)


202211



说明

本报告是根据国教督办[2018]83号文件中关于普通高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生成,报告中数据源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统计的时间与平台中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要求一致。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补充并完善本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概况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 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2. 师资队伍建设

3. 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三)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 教学用房

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3.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1. 对接产业,持续进行专业调整和结构优化 

2. 强化内涵,持续推进专业建设

3. 优化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建设 

1. 示范引领,扎实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2. 同频共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3. 技术赋能,推进信息化课堂改革 

(三)教学资源建设

1. 规范管理,严格教材选用及审核 

2. 校企协同,共建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

(四)实践教学

1. 融入全周期理念,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 多元驱动,协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3. 内外联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4. 强化管理,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

(五)创新创业教育

1. 三段递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 以赛促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喜人

3. 平台升级,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六)教学改革

1. 以项目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 跟踪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实效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1.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服务意识较强

2. 重视队伍素质提升,鼓励开展教学研究

3. 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1.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2. 建立师生交流机制,提高服务学生能力

(四)质量监控

1. 联动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 强化教学过程监控与管理

3.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学质量保障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二)就业情况

1. 就业率 

2. 就业质量 

)攻读研究生情况

七、特色发展

(一)依托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实现应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教学质量保障方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2. 教师数量及结构你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4. 全校整体生师比

5. 生均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值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 生均图书

8. 电子图书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9.36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2.01平方米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可参见表8)

16. 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8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学校概况


福州理工学院地处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20154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等学校。学院现设有计算与信息科学学院、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等二级教学单位6个;数字福建车联网实验室、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朱子文化研究所、高通量生物信息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4个。全校教职工537,其中专任教师353人。现有本科专业31个(招生专业28个),全日制在校生9370人。校园占地面积1173.55亩(78.24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为40万平方米。学校现使用校舍建筑面积26.23万平方米,包含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办公、体育、生活等各种功能建筑及设施。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精神和产业服务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办学以来,学校凝练形成探索科学、服务国家的校训,乐教、好学、理会、践行的校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万多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充分发挥举办方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道路,精准对接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校企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学校主体、企业核心、政府扶持的 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产学研用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应用科学研发模式、组建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了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的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建成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信息与科技产业,为区域经济服务。

办学层次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为主,理、经、管、医、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探索科学、服务国家的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精神和产业服务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截至20229月,学校开设了31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28个),其中工学专业13个占41.94%、理学专业4个占12.90%、文学专业3个占9.68%、经济学专业5个占16.13%、管理学专业5个占16.13%、艺术学专业1个占3.23%。本年度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见附表4,本科专业分布情况见表1,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见图1

1  福州理工学院本科专业分布统计表

授予学位

本科专业代码

本科专业名称

专业数占比

工学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1.94%

080703

通信工程

080903

网络工程

080905

物联网工程

081001

土木工程

080902

软件工程

120105

工程造价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120103

工程管理

071003

生物信息学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

理学

071002

生物技术

12.9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01101

护理学

101005

康复治疗学

文学

050262

商务英语

9.68%

050303

广告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经济学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13%

020302

金融工程

020304

投资学

020101

经济学

020305T

金融数学

管理学

120601

物流管理

16.13%

120801

电子商务

120204

财务管理

120207

审计学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艺术学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23%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截至20229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937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9289人,普通高职在校生为81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9.14%。本科在校生分布情况为:2019级本科1584 人,2020级本科1826人,2021级本科2218人,2022级本科3661人。具体分布图见图2

 

2  福州理工学院本科学生年级分布图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2年,学校计划招生4735人,实际录取考生3981人,实际报到3646人,报到率为91.59%其中普通本科批2500人,报到率93.6%,专升本批录取1481人,报到率88.18%。学校面向全国10个省招生,具体生源情况(普通本科)详见表2

2  生源情况(普通本科)

省份

批次

招生类型

录取数(人)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平均分与控制线差值

福建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物理

1835

422.0

431.0

9.0

福建省

第二批次招生A

历史

262

464.0

469.0

5.0

浙江省

第一批次招生

不分文理

40

529.0

532.0

3.0

安徽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30

434.0

446.0

12.0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88

440.0

449.0

9.0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0

475.0

482.0

7.0

山东省

第一批次招生

不分文理

35

457.0

462.0

5.0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20

420.0

430.0

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20

343.0

363.0

20.0

贵州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20

364.0

376.0

12.0

甘肃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3

345.0

347.0

2.0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32

406.0

429.0

23.0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5

445.0

447.0

2.0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影响力逐步提升。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学习强国教育平台、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在人才培养、师德师风、党建思政、特色办学、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对优秀生源吸引力逐年增强,录取质量得到提升,报到率逐年提高。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 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3人、外聘教师24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475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9289人,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81人,在校生共9370人,生师比为19.73,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见附表1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8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1.84%;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3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9.3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8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1.30%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3

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353

/

244

/

职称

正高级

14

3.97

38

15.57

其中教授

14

3.97

29

11.89

副高级

125

35.41

113

46.31

其中副教授

122

34.56

78

31.97

中级

107

30.31

78

31.97

其中讲师

104

29.46

47

19.26

初级

107

30.31

11

4.51

其中助教

107

30.31

11

4.51

未评级

0

0.00

4

1.64

最高学位

博士

17

4.82

43

17.62

硕士

270

76.49

110

45.08

学士

50

14.16

74

30.33

无学位

16

4.53

17

6.97

年龄

35岁及以下

169

47.88

53

21.72

36-45

130

36.83

87

35.66

46-55

41

11.61

52

21.31

56岁及以上

13

3.68

52

21.31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3、图4、图5

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5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2.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作为战略工程,招贤纳士,并有计划地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拓宽人才引进宣传渠道,通过设立伯乐奖等鼓励措施,推荐、引进、培养和重用专业人才。学校还成立计算机类人才专班医护类人才专班两个人才专项工作小组,设立特事特办专项人才薪酬体系,为紧缺困难专业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包括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才、台湾博士、双一流硕士以及聘用其他高校退休教授等,提高了人才引进效率。过去的一学年中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同上一学年对比由32.95%上升为39.38%,双师型教师占比同上一学年对比由32.57%上升为51.84%。学校目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学校现建设有省部级教学团队1个。

1)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建立校院两级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福州理工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学年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师风违纪问题人员一人一档案。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系列活动,定期为新进教师开展专题师德培训,将师德师风教育与日常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宣传和表彰道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教师典型,营造正师风、树师德、铸师魂的良好氛围,推动了教师师德师风养成。2021-2022学年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设立师德之星服务之星科研之星我最喜爱的辅导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导师传帮带贡献奖、优秀外聘教师校外实践基地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和荣誉称号,表彰86人次,树立了一批师德典型。

2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制定《福州理工学院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福州理工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了校院两级岗前和在岗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工作新进教师实行全员岗前和在岗培训,由中高级职称教师对新教师一对一进行传帮带2021-2022学年培养72名青年新教师进入了教学岗位。鼓励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访学进修和骨干研修,对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奖励方面予以支持。通过专业带头人导师制培养机制,聘用业内专家、学者、教授对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传帮带,已培养28名自有的专业带头人。学校2021-2022学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3149人次,组织国内访问学者5人。

3)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以赛促教工作,持续开展各类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回归教学,潜心教书育人,聚焦教学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2021-2022学年举办第二届教学新秀大赛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等校级竞赛,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教学竞赛专项指导培训,通过一系列帮扶举措,助力教学竞赛取得优异成果。2021-2022学年累计获得第二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一项、第六届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一项、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三项及三等奖一项、第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福建赛三等奖一项、福州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场教学比赛二等奖一项、入围福州市百堂思政示范课一项、2022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二等奖一项、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三等奖一项等奖项。

4双向互通,持续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福州理工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福州理工学院专任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依托企业建立12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鼓励、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设立双师双能型教师津贴,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行业)从业资格认定。2021-2022学年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114人次,校内举办了双师双能型教师专场培训10场,接受培训教师76人。同时注重发挥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模式的优势,积极引进一批经验丰富的产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承担本科教学工作。

3. 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96,占总课程门数的55.41%;课程门次数为1305,占开课总门次的48.60%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7,占总课程门数的11.70%;课程门次数为247,占开课总门次的9.20%。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39,占总课程门数的11.07%;课程门次数为216,占开课总门次的8.04%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90,占总课程门数的46.97%;课程门次数为1078,占开课总门次的40.1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42,占总课程门数的43.15%;课程门次数为994,占开课总门次的37.02%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16人,以学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26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61.54%


6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学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2人。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38人(含外聘教授),占授课教授(含外聘教授)总人数比例的76.00%。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218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27.63%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学需要的原则,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学经费投入与生均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2021年学校本专科生学费收入为17,606.30万元,2021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544.82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本专科生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的14.45%2021年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312.01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83.95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715.92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335.89元,生均实习经费为413.34元。近两年生均实习经费、生均实验经费、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详见图7

7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三)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 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78.24m2,产权占地面积为74.97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6.23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181389.4m2,其中教室面积37350.67m2(含智慧教室面积491.0m2),实验室以及实习场所面积87422.63m2。拥有体育馆面积6114.6m2。拥有运动场面积53168.0m2。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为83.50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8.00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9.36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9.33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65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5.67m2/生)。详见表4

4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782370.35

83.50

建筑面积

262341.74

28.00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81389.40

19.36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87422.63

9.33

体育馆面积

6114.60

0.65

运动场面积

53168.00

5.67


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8615.23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194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40.20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0.81%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6599台(套),合计总值8376.84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39台(套),总值4662.34万元,按本科在校生9289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9018.06元。

学校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互联网+信息服务培训机构”1个,省级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1个。

3.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5646.91m2,阅览座位1652个,每周开放时长达94.50小时。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2.22万册,按在校生9370人计,生均纸质图书87.75册;当年新增纸质图书58927册,生均年进书量6册以上;现有电子图书133.8万册、电子期刊16.65万册,学位论文491.50万册,音视频76332小时。图书馆共享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平台提供的各项数据服务,实现了联机编目、书目资源共享。图书馆还拥有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等文献数据库,建有高效的文献传递服务平台:盈科福州理工教师服务群“worldlib福州理工图书馆文献群,师生均可享受到即时的文献传递和文献下载服务。已基本形成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有机结合,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文学、艺术学为主,涵盖全校31个本科专业、能够满足学校本科教学需要的藏书体系。

图书馆使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模式,不仅实现了采访、验收、编目、典藏、统计、流通借阅等图书、期刊的自动化管理,同时方便读者在校园局域网上进行馆藏书目查询、网上续借和读者信息查询等,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文献信息服务。2021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0.42万册,电子资源访问量56.30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33.36万篇次新建微信公众号FIT小圕与图书馆官方网站一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阅读活动,为读者提供最新资讯和参考咨询服务,打造满足学校师生需求的数字化服务窗口,是学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数字化平台之一。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1. 对接产业,持续进行专业调整和结构优化

学校修订《福州理工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福理工综〔2020145 号 ),完善专业建设布局调整和优化机制。依照《福州理工学院十四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对接、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目前设置31个本科专业(其中招生专业28个,未招生专业3个),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构建了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的七大应用型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逐步建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符合,多学科支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详见表5

5 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情况表

专业集群名称

内含专业

对接地方产业群

产业群重点领域

物联网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物联网工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能源产业

移动通信(5G);广播电视网络;新型显示器件与设备;汽车充电桩;智能制造设备;车联网通信设备;智能家居、安防;应用开发与测试;大数据处理

云计算与大数据

网络工程、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学与应用数学

ICT产业群、福州市软件园产业集群、福厦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集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群、厦门火炬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

网络系统设计与集成;网络设备运维管理;云计算平台建设与运维管理;软件开发、测试、维护;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其应用系统的研发、管理

互联网+商贸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

现代服务业(现代零售业、国际商贸业、电子商务业、跨境电子商务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型制造业

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贸营销;

互联网+金融

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工程、投资学、经济学、金融数学

现代服务业(商业银行业、投资银行业、证券交易业、期货服务业等),服务型制造业

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企业管理

智慧健康

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医疗集团、健康管理公司、养老产业等

老年健康管理;智能智慧养老;老年中医康复

互联网+建筑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管理

建筑业

房屋建造;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建筑

互联网+文化创意

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文化创意、旅游休闲

数字传媒;数字文化;动漫游戏;虚拟现实;广告装潢

2. 强化内涵,持续推进专业建设

依照《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思路,按照合格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三种类型和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层级试行分类建设与管理。通过专业调研、摸排与总结,进一步厘清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思路,明确建设发展路径,总结和提炼专业建设亮点。

新建专业按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条件和要求开展建设,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建成合格专业。本学年共有审计学、生物技术、商务英语、广告学、经济学等5个新建专业顺利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认真解读福建省最新的《学士学位授予评审管理办法》,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 8 个新建专业做好2022年学士学位授予评审准备工作。

落实《福州理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在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上,以四新建设为引领,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秉承OBE专业建设发展理念,凝练专业特色,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打造一批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的专业。2021-2022学年新增土木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获批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经济学专业入选省级1+X证书制度试点,2个项目获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7个项目获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现有省级以上优势专业建设的情况如表6所示。

6省级以上优势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专业名称

1

省级一流专业

网络工程

2

通信工程

3

物联网工程

4

土木工程

5

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群

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专业群

6

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软件工程

7

网络工程

8

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通信工程

9

物联网工程

10

土木工程

11

电子商务

3. 优化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教育全面落实到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思政理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等四维度聚力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二是坚持产出导向,找准专业培养定位。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充分审视各专业方案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三是深化协同育人,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注重理论基础,强化教学实践,突出能力培养。四是坚持学生中心,满足分类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将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增设至6个,共计8学分,提高选修课学分要求,设置个性化培养周,增加素质拓展与劳动教育6学分作为学生毕业要求。五是强化三创教育,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重构专业基础实践、专业专项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工程应用与创新实践等四模块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四阶递进式培养。

各专业在进行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吸纳用人单位专家参与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导向明确、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达成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最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表7所示。

7 全校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哲学

理学

79.87

20.13

43.63

经济学

75.31

24.69

37.13

工学

85.61

14.39

38.03

法学

农学

教育学

医学

文学

85.65

14.35

39.70

管理学

76.80

23.20

39.35

历史学

艺术学

87.50

12.50

48.75


(二)课程建设

1. 示范引领,扎实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学校根据《福州理工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课程建设思路、目标和标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按合格、优质、一流三个层次建设五类课程,优先支持专业核心课程立项建设。实施《福州理工学院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以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形成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为突破、其余四大一流课程同步推进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课程设计加强了研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环节,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通过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打造一批教学理念先进、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每门一流课程投入建设经费3-5万元,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2021-2022学年遴选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5门,获得省级一流课程认定8门(含省级就业创业金课1门),另已建设MOOC课程27门,SPOC课程22门。

2. 同频共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学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改革。实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学分要求,通识教育选修课增设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开设《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两门选择性必修课。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一心四化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积极推进省级一流社会实践金课建设,继续开展 2021 年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竞赛,形成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有机联动,真正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青年一代的中国梦内涵》入选2021年福州市属高校入选百堂思政示范课名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获得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一心四化: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获得202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落实《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全面发动、试点建设、示范引领的建设思路,分阶段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等建设工作。精准实施立标杆树典型举措,开展听课、研课、竞赛、公开课、主题研讨等系列活动,2021-2022学年遴选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邀请思政课程主讲教师加入专业课程组,构建“1+1”结对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共51个,共同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评价反思、研究改进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研究,长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3. 技术赋能,推进信息化课堂改革

学校大力推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引、建、用、学,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加入福建省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利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引进各类平台优质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利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搭建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建设,积极建设校内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网站,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网络教学资源、智慧教学平台应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实施教、学、考、管协同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智慧教室功能,建立教学互动、书写墙、讲座、讨论、智能管理等模式一体化的教学系统与环境,打破大课堂大教室的局限性,逐步打造适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 迄今为止,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的自建网络课程已达1082门,网络教学班累计2366个,建课教师共313人,教学资源数达4.6万多个,设置课程任务点有16729个,上传章节视频12206个,累计题库352043个。根据统计,2021-2022学年学习访问次数超过1000人次的课程有358门。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平台教学工具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等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每年都有超过300人次的教师参与教学信息化培训,逐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资源建设

1. 规范管理,严格教材选用及审核

学校把教材建设和选用优质教材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遵循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修订《福州理工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组建学校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教材工作组及二级教学单位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小组,严格教材选用程序及审核制度,基础类课程选用规划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专业课程选用符合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教材,按要求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所有教材的选用均经过学校党组织审核把关。2021-2022学年经过教学单位选用征订,共选用743种教材。其中:近三年出版教材(2019年起)的共591种,选用率为79.54%;规划教材(含国家级、省部级)的共302种,选用率为40.64%;有关课程均已严格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相关文件规定选用对应的马工程教材。

2. 校企协同,共建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

各专业依托紧密型合作企业,深化校企协同,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项目开发,将真实工作融入课程,将核心技能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融合,实现专业课程与产业对接。引入行业工程案例,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共同组织授课、共同实践指导、共同考核评价,强化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的对接。如通信工程专业,引入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案例建立了通信网络咨询规划设计等多个项目案例库;物联网工程专业基于岗位工作分解出11个实践项目通过慧翰PCBA装联技术工程中心开展沉浸式项目实践。2021-2022学年同国脉科技、慧瀚微电子等企业合作编写通识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42本,共同开发基于真实案例、真实工程与业务的项目课程20门,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缩短学用差距。学校积极开展规划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教学需求的高水平特色化教材,鼓励开发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校本教材,2021年新出版教材3部。

(四)实践教学

1. 融入全周期理念,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融入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优化贯通各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根据实践能力培养四层次科学设置由专业基础实践、专业专项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工程应用与创新实践四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基本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各模块由单项到综合、由浅入深,实现相互依托、系统协调。低年级学生通过基础实验、认知实习等课程强化基本技能,高年级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培养专项技术和综合实践能力,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项目体验创新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确保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育始终。

2. 多元驱动,协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将岗位共性需求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提炼整合,转化为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从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出发,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专项技术课程;从职业综合素质要求出发,反向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及创新能力训练项目;通过课程内容反向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优化实验项目,深入二级学院开展三性实验专项调研,指导学院开展三性实验认定工作,要求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解读三性内涵,科学设计三性项目,认真执行三性要求,注重形成实践成效。2021-2022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586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202门。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共440门,占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75.10%

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课外科创活动与专业教育融合。学校优化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做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工作;指导学院优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计,鼓励跨学科融合,鼓励以双创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项目为课程考核要求,积极培育;鼓励各学院通过职业认证培训、考证等方式强化学生岗位技能训练,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相融通。2021-2022学年,学生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24项,其中省部级153项、国家级56项、国际级15项。

3. 内外联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校企共建四真实践教学基地,引入真实生产线、创设真实企业环境,让学生参与真实工作过程,产出真实生产产品。如学校举办方集团子公司慧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把行业最先进和检测设备最齐全的两条SMT全自动生产线架设在学校,引进车联网核心控制单元,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真实还原企业作业场景,为相关专业提供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支持。与博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5G+超高清联合研发实验室等,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开发ICT云平台等线上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积极推进虚拟仿真项目平台建设。建立实验实训室开放运行机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预约开展实验面向所有专业开展技能训练、学科技能竞赛培训,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技能竞赛、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提供服务。

鼓励各专业积极开拓资源,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制定《福州理工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福州理工学院实习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学院、专业进一步遴选确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确保每个专业都至少有2-3个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认识性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加强与企业协调沟通、与企业签订基地建设协议、落实基地建设费用、落实基地建设方案等,对基地进行全面建设与管理,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56个,能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满足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2021-2022学年共接纳学生5417人次。

4. 强化管理,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

学校重点加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训练等综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制定《福州理工学院实习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实习实训方案、实习实训大纲等相关标准、实习实训任务要求及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实习计划,合理增加实习实训经费预算。重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相关制度,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要求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指导手册等,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重点监控、考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进展、答辩考核等关键环节。2022届将毕业设计(论文)查重的重复率降至2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学校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体现专业综合训练和技术先进的要求,真题真做。拟题工作主由教师申请、系和院部审核把关;选题遵循双向选择、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名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训练,坚持一人一题,有一定的题目更新率。部分专业由学校和实习单位选派教师和技术骨干担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双导师,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全面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2021-2022学年共提供了1794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学校共有219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6.58%,学校还聘请了69位校外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6.23人。聘请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工作。2022届遴选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2篇、校级优秀指导教师14位。

(五)创新创业教育

1. 三段递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课程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素质拓展与劳动教育周为补充,第二课堂和实践为拓展,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创新创业实践三段式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6+X”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20级起全部专业开设6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设置素质拓展与劳动教育学分6学分,作为学生毕业要求,学生通过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等活动,获取素质拓展学分,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本学年开设5门创新创业类网络选修课,邀请校外创业导师开设创新创业特色选修课;专业课程中鼓励教师挖掘、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开展具有学科发展前沿、行业技术革新、创新创业创造等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100万元,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021-2022学年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1门,就业创业课程贯穿大学四年,学生受众100%

2. 以赛促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喜人

修订《福州理工学院福州理工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修订)》,激发师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建立《福州理工学院班导师实施办法(试行) 》,除课内教学外,专业导师在课外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协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科学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关注学生学业进程及发展。《原漾(Eternal Youth护肤-守护你的原young》项目获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职教赛道银奖;《智慧化康养-虚拟仿真颈椎康复游戏》项目获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铜奖。

3. 平台升级,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学校坚持产业引领,面向信息产业、科技产业,面向区域经济,把产业领军企业引入大学校园,采用学校主体、企业核心、政府扶持的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开展了三创中心的提档升级工作,将三创中心打造成开放型的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科技园以创新创业创造三位一体培育理念为指导,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核心,将三创教育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建成集培训、实践、服务、交流、成果展示为一体科创模式帮扶促并举的多功能综合性创新创业中心,初步形成了“4331”具有福州理工特色的三创管理模式。

2021-2022学年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9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4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52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7场次,至今有385人次教师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4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个,创业孵化园1个。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个。

(六)教学改革

1. 以项目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学校继续落实《关于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简称质量28),扎实构建三位一体三全育人体系、科学化治理体系、亲产业学科专业体系、近职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产教协同育人体系、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教育现代化体系、服务与保障体系等8个体系,落实“28个强化,以观念更新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为突破口,以新工科、新文科项目为引擎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围绕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协同育人等主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2021-2022学年遴选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5门、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项目4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4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新增土木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获批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获批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经济学专业入选省级1+X证书制度试点,2个项目获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项目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7个项目获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 跟踪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实效

根据《福州理工学院福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规定 》(福理工综〔2018176 号),定期开展项目中期检查与结项评审工作,召开项目建设工作协调会、建设汇报会,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展,解决问题,通过教学改革项目工作考核以及绩效奖励等措施,调动教师参加教改项目的建设,推进项目建设的实施进度。2021-2022学年组织开展项目中期检查38项、结项评审22项。学校开展教学成果总结并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的先进经验,本学年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评定出校级成果奖 16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11 项。在此基础上推荐 5 项参评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基于三维核心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福建省第十一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学校紧紧围绕为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和发挥举办方是国内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知名企业这一身后而独特的产业背景,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道路,确立了一个目标、两个突出、三大保障、四大体系、五个对接“12345”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素质综合。一是以OBE(产出导向)为理念,着眼于人才培养适应新经济、新动能转换需求,按照行业产业需求分析就业领域及典型岗位梳理知识能力结构课程模块设计课程内容确定的路径,确定课程体系;二是通过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纵横结合方式模块化构建形成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三是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将行业真实工作任务教学化处理为学习型项目,引入行业工程案例,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共同组织授课、实践指导及考核评价,强化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的对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四是落实五育并举,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初步形成福州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大特色如图8所示。

 

8 福州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大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各专业按照学校制订出台的《关于制定2020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2021年《关于制定基于OBE理念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强调知识的集成与应用能力,严格按照行业产业需求分析就业领域及典型岗位梳理知识能力结构课程模块设计课程内容确定的路径,通过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纵横结合方式模块化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纵向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建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集中实践四个平台构成的分层递进课程体系。横向上,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设置应用型课程模块,避免内容交叉,实现内外需求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良好对应关系。通过纵横结合,纵向满足应用能力要求、横向凸显专业类特点,统筹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44.86门,其中公共课7.5门,专业课37.57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2284.71,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1747.75536.96。各专业学时、学分具体情况参见附表5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筑牢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师资队伍中落实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学校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结合起来,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在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二是培养方案中落实立德树人。将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多种形式将德育教育入心、入脑明确写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要求。构建思政课、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相互协同、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打造价值引领的同心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是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挥好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四是课外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实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方案》,以以文化人、知行合一为原则,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培养,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在不同年级突出不同育人重点,建立第一课堂专业技能知识课堂与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培养相综合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实现点面结合,做到全程育人。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实施意见》,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有序推进学校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一是以课程组打造1+1+N教学团队,校企融合,互为促进。根据专业课程不同类别,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双组长为主导,学校中青年教师、企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分组教学等活动,既能使企业兼职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又能丰富专任教师的工程经验。团队结合企业研发与技术创新需求,开展科研、教研、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学生论文指导和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活动。二是组建一加一结对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原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邀请思政课程主讲教师加入,形成课程思政手牵手教学团队。 三是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通过跨学院、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开放合作,突破常规边界,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促进学科专业交叉和技术融合,实现高效协同研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学校现有各类基层教学组织116个,遴选和建设校级虚拟教研室试点9个、校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学校现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7人,学科背景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全部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名,所占比例为28.57%,具有博士学位1名,所占比例为14.29%。学校重视领导能力建设,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举办干部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组织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赴省内外高校学习考察,选派校领导参加各级各类高级研修班等方式,强化党政干部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工作列入校长办公会重要议事日程和每学期工作要点。定期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明确提高教学质量思路、方法和举措。每学期进行教学质量专项检查评估与考核,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明确任务、反馈问题、督促整改。建立健全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听课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教学工作,及时指导、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021-2022学年,学校党政领导听课81,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听课243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1.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服务意识较强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所占比例为16.67%;硕士及以上学位4人,所占比例为33.33%。院级教学管理人员28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所占比例为39.29%;硕士及以上学位11人,所占比例为39.29%。整体队伍的学位、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教学管理队伍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一线的意识较强,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的有13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学管理干部。教务处连续三年均被评为校级文明处室,连续两届获得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组织奖2021-2022学年教学管理人员中有6人次年度考核优秀,1人荣获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年度优秀教务工作者称号,1人获国脉集团优秀员工称号,1人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被评为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2022年度巾帼标兵,1人被评为师德之星3人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2. 重视队伍素质提升,鼓励开展教学研究

学校注重教学管理队伍业务培训,通过研讨会、教学工作例会、专题培训、外出考察交流等形式提升队伍素质。2021-2022学年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校内外培训234人次,组织大教务系统内部培训3场。教学管理人员主持和参与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88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正式出版教材3部,撰写研究论文40篇,其中有5篇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2021-2022学年共计13人次获得校级成果奖励,1人获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20人次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3. 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

梳理大教务工作理念,按统一规范、统一部署、双重管理原则,做好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本学年共制(修) 订教学管理制度 18 项,优化业务流程 7 条,实现教学管理要求、教学工作规范统一遵循,教学工作统一部署,教学管理人员双重管理。梳理教学管理基本规程,修订管理制度,制定学期行事历及标准化流程图,发布周工作要点,使得工作开展有条不紊。配合校党政领导开展10场院部专题调研,汇集各方信息,完善过程管理,加快教学规范化管理进程。推动各二级学院(部) 不断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1.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配备专职辅导员50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50人,按本科生数9289人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186:1;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名,生师比为3123.33:1;配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7名,与应届毕业班学生数比例为1:278校共配备145名班导师,本科班级覆盖率100%学校制定系列规章制度与举措,构建“五育创五A,三全育全人”511育人体系,全面提升我校育人质量和水平。通过领航、筑梦、强班”系列工程计划,加强全校大学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起到育人领航作用。“领航工程”辅导员沙龙,实景模拟学生管理,进行能力比赛。开展面向所有学生班长、团支书的“领雁计划”培训、面向宿舍长的“四长计划”培训、面向各级团学学生干部的“领英计划”培训等,系列专项培训100%覆盖了学工管理干部和近30%的在校生,强化了大学工管理队伍建设,促进了广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建立辅导员评选表彰机制,对工作突出的辅导员实施荣誉表彰,2022年评定出一批我最喜爱的辅导员,建立班导师考核管理机制,对工作突出的班导师实施奖励,2022年共评定优秀班导师15人,占比约10%

2. 建立师生交流机制,提高服务学生能力

学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听课等制度;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完善学生信息员工作机制,确定每个班级有一名学生信息员,每学期期中定期召开校院两级师生征求意见座谈会,及时听取师生意见,有效解决存在问题;每学年末定期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征集毕业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及时通过校长书记信箱、FIT2345和电话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收集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保证学生合法权益;制定《辅导员十个一工程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辅导员工作任务,包括每日开展学生谈心谈话不少于1次、每周下宿舍不少于3次、每日进课堂不少于1次等,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加顺畅,形成良好的互动态势。

(四)质量监控

1. 联动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对教学质量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与教务处形成了联动管理监督机制。各学院在执行学校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切合各学科教学实际的学院教学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现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7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所占比例为85.71%)、二级学院教学督导34基本构建学科覆盖全面、结构合理的教学督导队伍。通过校院二级运行管理和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持续完善质量目标与决策指导系统、条件保障与资源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管理与招生系统、质量监控、评价与改进系统,形成了多层次、闭环性、持续改进的“1234”(一个中心、二级运行、三阶段覆盖、四位一体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按照监督-反馈-整改与建设-运行-监督的循环闭合、螺旋上升的可持续改进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和建设,并进行跟踪监控,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2. 强化教学过程监控与管理

1)严格落实校院二级督导听评课制度。

校级教学督导以巡课、随堂听课为主要形式,重点检查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的执行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情况进行督查;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指导;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指导性意见,帮助、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评课2118人次,校级督导结果定期形成工作《督导工作两周报》并在校园网站公布,将督导情况反馈给各教学单位,促进整改落实,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院级教学督导主要职责参照校级督导,主要从专业学术和教学方法上对本学院的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同时也接受专业学院的其他工作安排,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指导、教研教改等各项工作。

(2)严格落实多元评教制度。

通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和学生评教等三种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级学院组织专任教师进行同行听课,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召开专题听课总结会加以分析总结改进;同时,各专业学院还组织辅导员听课,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做好听课记录并存档。

本学年学生评教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对647位教师的3250门次课程开展网上评教,评教结果良好及以上的课程占总课程门次的100%。具体见表8

8 2021-2022学年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情况

等级

分值

课程门次

比例

85分及以上

282

8.68%

75-84

2968

91.32%

60-74

0

0%

低于60

0

0%

合计

3250

100%

(3)严格落实专项检查制度。

本学年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验报告、试卷等教学资料的检查力度。共检查试卷726门、教师课程教学大纲726份、教学进度表726份、学生网上评教共210730人次。每次检查后均形成检查总结报告,反馈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2022年上半年重点开展20221421位应届毕业生毕业实习(生产实习)专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线上答辩情况检查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档案规范性检查,共抽查了246份毕业设计论文。经过三轮的检查与整改,档案材料提高了规范性,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4)严格落实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

学校重视从不同角度尤其是从学生角度收集教学方面的反馈信息,每学年对教学信息员进行专门培训,并要求教学信息员每月反馈有关学生学习、教学课堂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搜集学生对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的评价、意见或建议。2021-2022学年表彰优秀学生信息员27人,召开教学信息员培训和座谈会,指导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调整、完善和培训工作;本学年学生信息员共收集到学生教学信息反馈表900余份,反馈教学管理与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考试等学风方面问题,教学质量管理中心会同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进行分类,逐项加以落实整改。

3.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学质量保障

2021-2022学年,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屡次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应对疫情常态防控下的教学安排,学校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面对突发状况,快速响应并启动线上线下教学转换,在云端战打造线上教学云生态学校疫情防控期间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1思想认识到位,落实管理

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细化方案举措,研究制定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方案》,成立了学校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线上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构建校院协同和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各二级学院成立工作专班,形成专门工作机制,一院一案”“一课一策,形成详实的工作方案,做到落实工作科学有序,权力保障教学质量。寒假至开学前就要求老师完成教学云平台建课工作做到早部署、早计划、早落实,2021-2022学年完成建课385确保了线下线上的实时转换

2资源建设到位,强化云服务

学校及时整合线上教学资源,由务管理、学生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和信息化支撑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线上教学保障工作,通过多部门协同保障工作机制为教师提供超星、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服务及学习数据支持,不断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库。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及时做好平台维护设施检查资源优化、服务指导等方面工作提供7*24小时技术服务,实时监测网络设备运行和带宽使用情况,切实保障师生信息化服务需求安全高效同时,学校通过云平台建立生活保障、心理辅导、教学反馈、家校联系四到位服务机制,校领导、学工队伍、后勤保障队伍等24小时值班在岗待命,第一时间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

3教学组织到位,助力云教研

针对端教学模式信息传递速度快和处理模式多样化的特点,各学院积极组织教师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围绕线上教学如何破解时空约束达到实质等效、疫情之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线上教学典型案例分享等内容开展线上教研活动针对线上教学情况、课程设计与策略、教学平台功能特点、学生学习效果监测等问题进行线上交流研讨在授课内容上,引导教师将抗击疫情的现实形势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疫情,激发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实现了因而思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学院也每日组织线上教学盘点,大家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集思广益,提出要盯紧教学目标,强化师生互动,通过穿插视频、模拟互动、创设情境等教学模式,打造活力课堂,确保线上教学提质增效,实质性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深度应用。

4教学覆盖到位,夯实云课堂

疫情阻断了面对面的阻断不了知识的传递。教师化身为主播,结合直播课堂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和内容,选择优质学习资源作为课前学习资料,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设计热点话题、抢答环节、讨论答疑等课中活动,不断丰富课后作业来强化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交流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线上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效果良好。学校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ICT云实训平台实现多门课程的线上实验需求,学生们可随时在课内外拥有足够的实验资源和时间进行有效学习和动手实践目前已为1400余名学生提供实验实训服务。体育教学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线上理论学习拓展、线下布置学生跳绳、仰卧起坐、健美操等适合居家开展的运动项目相结合,达到"停课不停训"效果。

9 学生锻炼组图

5)质量监控到位,加强云督导

教师们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上签到、布置作业、课堂测试、发布讨论、头脑风暴等措施,强化线上教学过程化考核,完善复习、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评价等环节来达到对学生听课效果的考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严格执行线上教学课程实施计划,依托教学大数据监控管理平台,对全校线上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教学督导和质量监控。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辅导员通过线上检查和线下走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校院二级督导组通过进入课程直播平台听课、课程学习群交流,全面掌握线上课程教学信息,实时掌握线上教学效果,严把线上教学质量关。教学质量管理中心每日发布《线上教学运行工作简报》,并及时召开教学督导线上会议,梳理线上教学问题,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0 福州理工学院教学大数据平台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2022年共有本科毕业生1795人,实际毕业人数1762人,毕业率为98.16%,学位授予率为99.94%。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和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分别见附表7和附表8

(二)就业情况

1. 就业率

学校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形成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学院通力配合、教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领导小组以教育部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为契机,多形式谋划开展访企拓岗,通过召开线上线下企业专场宣讲会直播带人回访老客户校友新企业等形式,主动走出去,使学校与企业间的互访合作形成惯性,深入了解彼此需求形成默契,双向互动、双向发力,深入挖掘就业岗位推进就业工作提质增效2022走访企业超过 100家,多形式的就业拓岗组合拳,建立起了学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对接长效机制,全力打赢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的就业攻坚战。

截至目前,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2.17%,高于本地区同类型高校平均水平。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78.20%。升学18人,占1.02%。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情况见附表9

2. 就业质量

就业面向符合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较高。学校毕业生就业面向符合学校培养目标要求,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显示,2021届毕业生当年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5.04%

就业岗位适应性强,毕业生对就职工作满意度高。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显示,2021届毕业生对当前工作满意度96.75%以上,毕业当年的职业期待吻合度93.17%以上,就业稳定性高,离职的多为发展前景考虑,较为理智和谨慎。

就业服务工作到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显示,2021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100%202186.47%的毕业生均认为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一定优势及竞争力;2021 届毕业生对任课教师总体的满意度达98.53%97.44%的毕业生对学校的实践教学效果表示满意。调查显示学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责任感等方面比较突出,学校毕业生下得去、学得快、扎得牢口碑,得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

)攻读研究生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考研工作,印发《福州理工学院考研工作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各单位的能动性,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落实倡导、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的各项工作,为学生提供全面、周到的考研服务。开设考研讲座、考研辅导课、安排考研自习室成立教工党员助考研促学风先锋队,为考研学生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研辅导,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并提供帮助,学生的报考率逐年上升。本学年,学校考研学生达到录取线25人,最终录取18人。录取高校包括中国海洋大学、石河子大学、黑龙江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重点建设高校。

七、特色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举办方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道路,精准对接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校企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学校主体、企业核心、政府扶持的 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产学研用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应用科学研发模式、组建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用平台,创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应用科学研发模式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组建模式,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了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

(一)依托“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产业引领,面向信息产业、科技产业,面向区域经济,把产业领军企业引入大学校园,采用学校主体、企业核心、政府扶持的产教融合机制体制,打造开放型的“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将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工程项目、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生产产品引入教学中,完善建设校内4个“四真”教学基地,将产业标准、职业标准、执业标准引入学校校企平台课程模块中。持续推进引企入校和延校入企,2021-2022学年新增26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较为稳定的的实践教学基地156个。

按照区域现代产业学院要求推动“物联网产业学院”的建设,构建了“1+2+N”的校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深度对接校企优势资源,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项目资源、科研实验资源等方面实现双向融通。其中“1”指福州理工学院,“2”指两家紧密型合作企业,“N”指延伸拓展的松散型合作企业或创业团队。学校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获2022福建省教学成果奖1

依托“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通过企业合作将行业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将企业发展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的互促的教学实践。如与企业共建的校内PCBA工程技术中心,在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中的《智能制造》《短距离通信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工艺实训》《行业技术实践》等课程开展了深度合作与共建,合作开发课程22门,开展实验项目18项,30位毕业班学生直接参与中心相关项目的毕业设计课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电子工艺、产品开发与检测、智能编程等创新和科研训练条件等,学生整体学科竞赛水平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

(二)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实现应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学校探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究、试验发展、高端制造为一体的R&D+M”应用科学研发模式,与企业共建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校企合作科学研究院所等;将企业研发平台、智能制造中试条件和先进装备引入学校,学校与企业共享新技术与新设备,以企业标准运行管理产学研合作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基于学校“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的平台,已汇聚了一批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在内的信息产业合作企业30余家,校企之间建立了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合作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与慧翰微电子合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5G TBOX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产品获批2021年金智奖座舱类产品“年度最佳产品奖”;联合厦门大学申请并获批省科技计划高校产学研重大项目“金融支付级别多模态生物识别设备研发”。与福建帝视科技合作获批市科技计划产学研项目“AVS3+8K超高清视频增强转码系统”;与福州市博讯通讯公司合作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国产化5G超高清视频传输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获得经费资助,部分产业化成果和衍生服务为合作企业带来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学校的讲师通过兼任企业工程师,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企业创新人才团队兼任学校专业教授、讲师,把企业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入教学,弥补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和实践的不足。讲师和工程师中的核心优秀人才,通过技术股东机制使其成为创新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股东,充分调动其在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了学校讲师和企业工程师,保障了学校的人才培养。通过该机制的作用,学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企业经历、工程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聘请省内高水平大学和行企业精英为兼职教授、企业讲师,将业界专家骨干请进学校、进入课堂,传授最新实务知识和经验。目前学校的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近15%,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达到39.38%,组建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在专业建设、科研创新、教育教学上发挥各自作用,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教师队伍在素质、结构、梯队建设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高层次人才偏少、部分专业生师比偏高、少数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不够、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拟采取措施如下:

1.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一是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和举办方政策支持,发挥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优势;二是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快扩充师资队伍数量,建立人才专项工作小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三是加大专业带头人、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力度,加强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

2.健全教师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一是健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建立健全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量化评价标准,将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考评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导向作用,实行分类评聘,向急需紧缺人才倾斜、向双师双能型师资倾斜,促进教师的转型发展。

3.强化培养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一是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二是提升青年教师双师双能综合素质,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业领域学习交流、接受培训、岗位锻炼、参与项目研发,落实学校应用型本科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措施。

)教学质量保障方面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建设,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力争构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但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面对疫情常态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线上教学实施,仍存在在线教学监控经验缺乏、线上教学监控与相关评价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不能保障督导监控的有效度,影响在线教学反馈的效度,从而影响在线教学工作的改进。针对上述问题,拟采取措施如下:

1.制定在线教学督导规章制度,保证督导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落实线上教学检查监督反馈制度,积极探索互联网+”“智能+”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推动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教学质量监控平台,通过平台实时监控线上教学质量,通过计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的闭环对线上教学进行管理。

2.建立和完善线上教学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面向不同对象设计评价体系,将评价工作贯穿准备-试行-全面开展-循环改进在线教学全过程。掌握师生尤其是学生对在线教学的评价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附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99.14%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353

/

244

/

职称

正高级

14

3.97

38

15.57

其中教授

14

3.97

29

11.89

副高级

125

35.41

113

46.31

其中副教授

122

34.56

78

31.97

中级

107

30.31

78

31.97

其中讲师

104

29.46

47

19.26

初级

107

30.31

11

4.51

其中助教

107

30.31

11

4.51

未评级

0

0.00

4

1.64

最高学位

博士

17

4.82

43

17.62

硕士

270

76.49

110

45.08

学士

50

14.16

74

30.33

无学位

16

4.53

17

6.97

年龄

35岁及以下

169

47.88

53

21.72

36-45

130

36.83

87

35.66

46-55

41

11.61

52

21.31

56岁及以上

13

3.68

52

21.31



2)分专业情况

附表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20101

经济学

11

0

--

4

7

1

10

0

020302

金融工程

15

1

100.00

3

11

3

12

0

020304

投资学

8

1

100.00

2

5

1

6

1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

0

--

5

6

1

9

1

050262

商务英语

16

0

--

7

9

0

14

2

050303

广告学

9

1

100.00

2

6

1

8

0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15

1

0.00

3

11

3

9

3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9

1

100.00

2

6

0

9

0

071002

生物技术

10

0

--

3

7

1

9

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5

0

--

5

10

0

12

3

080703

通信工程

10

1

100.00

6

3

0

5

5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6

0

--

5

9

0

10

6

080902

软件工程

16

0

--

7

9

0

13

3

080903

网络工程

12

1

100.00

8

3

0

10

2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0

1

100.00

4

5

0

9

1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10

1

0.00

6

3

0

7

3

081001

土木工程

17

0

--

10

7

0

11

6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9

0

--

3

5

0

5

4

101005

康复治疗学

8

0

--

2

6

0

5

3

101101

护理学

12

0

--

3

9

0

10

2

120103

工程管理

7

0

--

2

5

0

7

0

120105

工程造价

15

0

--

6

9

0

10

5

120204

财务管理

15

1

100.00

6

8

1

11

3

120207

审计学

9

0

--

4

5

1

7

1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7

1

100.00

1

5

2

4

1

120601

物流管理

14

2

50.00

2

10

1

12

1

120801

电子商务

10

0

--

2

8

1

9

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6

0

--

1

5

0

4

2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在招专业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未招生专业名单

28

2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投资学,商务英语,广告学,生物技术,经济学,审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与新媒体,智能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工程管理,视觉传达设计

工程管理,视觉传达设计


4. 全校整体生师比

19.73


5. 生均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值

9194.48(元)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840.2(万元)


7. 生均图书

87.75(册)


8. 电子图书

133.80万册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9.36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2.01平方米


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715.92(元)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共计2773.05(万元)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335.89(元)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413.34(元)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256(门)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


1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可参见表8

附表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020101

经济学

27.0

33.0

0.0

37.27

4

10

160

020302

金融工程

27.0

32.0

0.0

36.65

5

14

169

020304

投资学

27.0

33.0

0.0

37.27

5

22

162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8.0

32.12

0.0

37.34

3

15

156

050262

商务英语

35.0

21.5

0.0

35.09

4

7

167

050303

广告学

34.0

33.38

0.0

42.11

4

4

318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34.0

33.06

0.0

41.91

5

8

106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7.0

26.75

0.0

32.38

0

2

104

071002

生物技术

31.0

43.0

0.0

44.58

4

10

138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3.0

35.25

0.0

41.11

12

7

257

080703

通信工程

31.0

36.5

0.0

40.66

12

8

19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2.0

33.12

0.0

39.23

8

9

111

080902

软件工程

32.0

32.38

0.0

38.78

3

14

143

080903

网络工程

34.0

30.5

0.0

38.86

4

11

185

080905

物联网工程

33.0

29.5

0.0

37.65

11

7

120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36.0

31.25

0.0

40.51

3

4

104

081001

土木工程

34.0

24.0

0.0

34.94

9

8

206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33.0

28.25

0.0

36.9

9

4

108

101005

康复治疗学

39.0

55.5

0.0

50.4

12

10

211

101101

护理学

41.5

46.25

0.0

45.94

14

14

458

120103

工程管理

32.5

23.88

0.0

34.59

0

2

104

120105

工程造价

33.5

23.88

0.0

34.98

4

4

109

120204

财务管理

27.0

33.0

0.0

37.27

4

15

220

120207

审计学

27.0

33.75

0.0

37.73

4

11

163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40.0

39.38

0.0

43.26

11

12

429

120601

物流管理

27.0

35.0

0.0

38.51

6

17

175

120801

电子商务

28.0

35.5

0.0

39.44

6

19

313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3.0

45.0

0.0

48.75

0

1

318

全校校均

/

32.02

33.56

0.00

39.54

13.96

5

92



16. 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8

附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148.00

85.10

14.90

66.48

33.52

160.00

87.50

12.50

120801

电子商务

2324.00

69.02

30.98

75.56

24.44

161.00

75.16

24.84

120601

物流管理

2308.00

70.19

29.81

75.74

24.26

161.00

75.16

24.84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2424.00

78.88

21.12

74.01

25.99

183.50

82.56

17.44

120207

审计学

2308.00

70.19

29.81

76.60

23.40

161.00

75.16

24.84

120204

财务管理

2308.00

70.19

29.81

77.12

22.88

161.00

75.16

24.84

120105

工程造价

2204.00

85.48

14.52

82.67

17.33

164.00

87.80

12.20

120103

工程管理

2204.00

85.48

14.52

82.67

17.33

163.00

87.73

12.27

101101

护理学

2520.00

71.43

28.57

70.63

29.37

191.00

76.44

23.56

101005

康复治疗学

2504.00

73.80

26.20

64.54

35.46

187.50

78.13

21.87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2272.00

85.92

14.08

80.11

19.89

166.00

87.95

12.05

081001

土木工程

2244.00

85.74

14.26

82.89

17.11

166.00

87.95

12.05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2188.00

84.64

15.36

77.15

22.85

166.00

87.35

12.65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260.00

79.47

20.53

79.12

20.88

166.00

82.53

17.47

080903

网络工程

2236.00

83.54

16.46

78.18

21.82

166.00

86.14

13.86

080902

软件工程

2268.00

80.25

19.75

77.16

22.84

166.00

83.13

16.8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268.00

84.48

15.52

76.63

23.37

166.00

86.75

13.25

080703

通信工程

2316.00

79.27

20.73

74.78

25.22

166.00

81.93

18.07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284.00

79.68

20.32

75.31

24.69

166.00

82.53

17.47

071002

生物技术

2436.00

85.55

14.45

71.76

28.24

166.00

86.75

13.25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356.00

76.23

23.77

81.83

18.17

166.00

78.92

21.08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2132.00

83.11

16.89

75.19

24.81

160.00

85.94

14.06

050303

广告学

2132.00

82.36

17.64

74.95

25.05

160.00

85.31

14.69

050262

商务英语

2132.00

82.74

17.26

83.86

16.14

161.00

85.71

14.29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284.00

70.93

29.07

77.50

22.50

161.00

75.78

24.22

020304

投资学

2296.00

69.86

30.14

77.00

23.00

161.00

75.16

24.84

020302

金融工程

2308.00

70.19

29.81

77.82

22.18

161.00

75.16

24.84

020101

经济学

2308.00

70.19

29.81

77.12

22.88

161.00

75.16

24.84

全校校均

/

2284.71

78.22

21.78

76.50

23.50

165.86

81.80

18.20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61.54%,各专业的比例参见附表2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8.04%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

参见附表4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8.16%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6

附表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20101

经济学

43

43

100.00

020302

金融工程

169

165

97.63

020304

投资学

46

45

97.83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94

93

98.94

050262

商务英语

47

47

100.00

050303

广告学

53

52

98.11

071002

生物技术

46

46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44

139

96.53

080703

通信工程

56

52

92.86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0

50

100.00

080902

软件工程

215

213

99.07

080903

网络工程

107

103

96.2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6

54

96.43

081001

土木工程

134

132

98.51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44

44

100.00

120105

工程造价

105

101

96.19

120204

财务管理

113

113

100.00

120207

审计学

52

52

100.00

120601

物流管理

128

125

97.66

120801

电子商务

93

93

100.00

全校整体

/

1795

1762

98.16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99.94%,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7

附表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20101

经济学

43

43

100.00

020302

金融工程

165

165

100.00

020304

投资学

45

45

100.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93

93

100.00

050262

商务英语

47

47

100.00

050303

广告学

52

52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46

46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39

139

100.00

080703

通信工程

52

52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0

50

100.00

080902

软件工程

213

213

100.00

080903

网络工程

103

103

100.0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4

54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132

132

100.00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44

44

100.00

120105

工程造价

101

101

100.00

120204

财务管理

113

113

100.00

120207

审计学

52

52

100.00

120601

物流管理

125

124

99.20

120801

电子商务

93

93

100.00

全校整体

/

1762

1761

99.94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2.17%,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8

附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020101

经济学

43

38

88.37

020302

金融工程

165

150

90.91

020304

投资学

45

43

95.56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93

86

92.47

050262

商务英语

47

44

93.62

050303

广告学

52

42

80.77

071002

生物技术

46

44

95.6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39

132

94.96

080703

通信工程

52

50

96.15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0

49

98.00

080902

软件工程

213

205

96.24

080903

网络工程

103

101

98.0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4

53

98.15

081001

土木工程

132

114

86.36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44

30

68.18

120105

工程造价

101

93

92.08

120204

财务管理

113

101

89.38

120207

审计学

52

50

96.15

120601

物流管理

125

117

93.60

120801

电子商务

93

82

88.17

全校整体

/

1762

1624

92.17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

95.75%,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9

附表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20101

经济学

202

198

98.02

020302

金融工程

432

412

95.37

020304

投资学

212

205

96.7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58

250

96.90

050262

商务英语

221

219

99.10

050303

广告学

229

223

97.38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282

273

96.8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47

140

95.24

071002

生物技术

202

195

96.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76

454

95.38

080703

通信工程

215

205

95.35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20

298

93.13

080902

软件工程

682

632

92.67

080903

网络工程

273

260

95.24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20

207

94.09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169

163

96.45

081001

土木工程

505

471

93.27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209

195

93.30

101005

康复治疗学

73

70

95.89

101101

护理学

235

231

98.30

120105

工程造价

489

465

95.09

120204

财务管理

440

434

98.64

120207

审计学

246

242

98.37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58

58

100.00

120601

物流管理

355

334

94.08

120801

电子商务

355

352

99.15

全校整体

/

7505

7186

95.75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学校20226月开展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工作,共面向4个学院的3311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所调查的3311名学生中,其中大二学生所占比例为29.78%,大三学生所占比例为15.74%、大四学生所占比例为9.36%,按照五个梯度(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基本满意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进行测算,学校学生总体满意度平均综合得分为3.73(介于基本满意满意之间),略高于前2年综合得分,反映出学生总体上对学校满意度在逐步提升。各层面按综合得分高低排列依次为:个人发展层面满意度综合评分3.80,毕设实习的满意度(本学年新增)综合评分为3.78,教学工作层面满意度综合评分3.77,学生工作层面满意度综合评分3.73,后勤保障层面满意度综合评分3.73,硬件设施层面满意度综合评分3.56。其中专业学习学生满意度综合评分为3.81,有97.33%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表示满意,2.67%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表示不满意。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021-2022 学年,学校根据毕业生所在单位的单位性质采取分层抽样形式通过邮寄问卷、问卷星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结果显示,用 人单位均对我校毕业生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的占比为63.49%比较满意的占比为36.51%。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与目前工作需求契合,能够较好胜任岗位职责。

© 2020 福州理工学院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连江西江滨大道8号 邮编:350506 电话:0591-62990012 闽ICP备15015438-1